“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!”
這種話,估計只有重慶人能說出來,畢竟,沒有個上千上萬座橋,重慶也不敢被稱為“中國橋都”。
01
據統(tǒng)計,重慶已建成14000多座橋梁和隧道,包括拱橋、梁橋、懸索橋和斜拉橋等;光是主城嘉陵江和長江上跨江大橋就有33座。
什么概念呢?大概就是重慶城區(qū)平均每5公里就有兩座跨江大橋,60%左右的市民每天要經過兩座以上橋梁。
不過數量并不是制勝的唯一法寶,重慶的橋既可以美如仙境、也可以璀璨絢爛;既可以干凈清爽,也可以燈火輝煌。相比千城一面,在橋的點綴下,重慶儼然成了一城千面!
想做到這一點也不難,只需要像重慶一樣成為“世界上最長的闊度鋼拱橋,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鐵軌兩用的拱橋,世界上第一座斜塔橋……”等17項世界橋梁記錄的保持者。
當然隨著橋梁建造方式的不斷改變,建造技術上復雜的現澆混凝土橋梁變得更加容易,耗時更少,建造材料也在不斷與時俱進。塑料和橡膠都是世界上使用極廣泛的材料,現已被廣泛用于橋梁建筑中。一起看看橋梁建筑中究竟涉及那些橡塑用材,又運用哪些橡塑新技術吧!
02
橋梁主要由橋跨結構、支座系統(tǒng)、橋墩、橋臺、墩臺基礎五大部分。橡塑就分布在其中,跟著塑塑一起從下往上看,究竟有哪些橡塑材料參與其中呢?
最下面的墩臺基礎主要分為基礎定位放樣、基坑開挖、排水、基底檢查與處理、澆筑混凝土、回填等施工工序。其中基坑積水防護離不開高分子防水卷材和土工合成材料。此外,土工織物也較多運用在橋梁邊坡反濾層和高填路基,能夠有效控制土基側向位移,避免水土失穩(wěn)。
中間的橋墩由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箱梁制成的頂帽和墩身組成。箱梁分為預置箱梁和混凝土梁箱,而預制梁箱相對與現澆梁箱相比鋼筋用量少、價格低、荷載輕,采用比重正逐步上升。其中預置箱梁中為預防力張拉的塑料波紋管在我國推廣使用現已17年,用量極大。
頂帽上面的橋梁支座作為連接橋梁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的重要部件,橋梁支座具有稱重、傳力、隔震的功能,也是“穩(wěn)”的關鍵。橋梁支座中,橡膠支座應用最廣泛,近年來隨著高速公路、鐵路、橋梁的大規(guī)模建設,橡膠支座用量也在急劇增加。且針對年限過長支座受力不均的問題,現已出現采用氯丁橡膠制作的可調高隔震橡膠支座,有望成為公路橋梁支座市場主力軍。
最上面的橋跨結構包括橋面板、橋面梁、以及支撐結構。其中涉及到預制梁箱中的波紋管,排水系統(tǒng)以及路面反光標線中的反射珠、突起標志、交通標志、反眩設施等塑料制品。
而橋跨兩邊的橋臺,由臺帽、臺身和基礎組成。為穩(wěn)定橋頭路基通常會在鋼筋混泥土結構下鋪設土工材料,防止地基中的應力和變形,這對松軟地基尤為重要。
還有很重要的橋梁伸縮縫,作為連接梁端、橋臺之間的連接,伸縮縫在平行、垂直的兩個軸線都必須自由伸縮,牢固可靠。橋梁伸縮縫中多有橡膠條、泡沫塑料板或合成樹脂伸縮體、粘彈性復合材料等材料,作用于傳力支承體系和位移控制體系統(tǒng)。
在橋梁中離不開橡塑,橋梁保溫、保養(yǎng)、加固也有橡塑材料的參與。如橋梁養(yǎng)護需要灌縫膠,橋梁現澆保溫需要塑料薄膜立柱包裹,橋梁加固則多采用碳纖維增強復合塑料加固法實現共同變形受力,從而提高結構承載能力。
隨著工程塑料、特種工程塑料,特別是纖維增強復合材料、聚合物合金、功能母料、超細纖維聚氨酯合成革及水性聚氨酯樹脂等的不斷發(fā)展,高分子材料和橡膠制品在橋梁中的應用正在逐步擴大,甚至3D打印技術發(fā)展下全塑料橋梁也有了新的發(fā)展。
03
橡塑在橋梁中應用范圍,逐漸從周邊、重要部件、加固向構架、整體材料擴張。其中FRP表現最為明顯,它不僅可加固補強橋梁結構,還可制成筋材、索材和網格材,直接代替鋼筋和預應力鋼筋。與傳統(tǒng)材料組合既可保護內部混凝土和鋼筋,又可受力,還能作為模板。在輕質橋梁和橋面板中也可收獲很好的效果。
20世紀80年代,由23條碳和玻璃纖維織物的拱形結構組成的美國尼爾橋。證明了復合材料與傳統(tǒng)混凝土結合的可行性,促使纖維強化塑料開始應用于橋梁工程中,并作為鋼筋、預設力鋼材的替代品加以研究。
2008年,世界首座沒有一根鋼條的“塑料公路大橋”建造于美國的佛羅里達州。全橋運用塑料支撐并帶有光纖感應器,防銹耐用。截止目前全世界已建成近100座FRP輕質橋梁,我國也有幾座實驗性橋梁,未來市場廣闊。且我國在一些港口、橋梁中已開始應用FRP橋面板,但絕大多數為進口產品或國外知識產權的產品,供需缺口相對較大。
如今纖維增強塑料與3D打印技術的碰撞,讓3D高分子材料橋成為現實,并正在逐步由景觀橋梁向河道安裝實際使用發(fā)展。相信未來塑料復合材料在橋梁中能夠取得更大的突破,實現工程項目的大規(guī)模應用。